2012年3月22日

山門,永遠為我們敞開---自覺營心得回饋(演時)


感恩師父與所有的法師們
        過了九天沒有手機、沒有網路、沒有電視的日子,台北變得有些陌生;電視裡N台聯播的新聞,自己因為沒有追上進度而興趣缺缺,以前習慣拿新聞配飯的理由,也不知道去了那裡。
  參加生命自覺營,體驗出家人的生活當然是主要的誘因,而連皈依都還沒有因緣的我,更渴望能夠有一個親近道場和善知識的機會。很感恩三寶的護持,自覺營就剛好辦在我工作轉換的空檔,暇滿人身,不容易啊!
被我們糾纏九天的法師
  男眾的住宿地點在男寮,建築物給我的感覺並沒有太多的「寺廟」味,甚至可以說和一般的大學宿舍建築沒太大差異,只是非常的整潔、寧靜,裡面的法師步履安穩,說話緩慢,很有「威儀」。
  比較多接觸法師之後,發現法師不但講話的用語非常的跟得上時代(好啦~大家不要再social啦~),而他們出家前的生活,也會玩,也會談戀愛,也會為著工作苦惱等等。
  「到底是什麼樣的人會來出家呢?」看起來什麼樣的人都有可能。但不論出家前如何,即便只是來這裡不久的法師,也明顯較一般人有「安心」的感覺,這就是法鼓山教育的影響吧。
  我的兩位帶組法師,一位是禪學系畢業,已經在許多國家指導過禪修的常護法師。能夠有這樣重量級的法師坐陣,我們這個小組可以說是「卯死啊」,常護法師常常開示到一半,就「呵呵呵~~」的笑了起來,但對於我們的疑問,他都能夠根據在場眾人的需求給我們最有幫助的答案,甚至把沒問的也講了。
  而另一位演道法師,雖然戒臘不長,但也因此而較沒有距離,可以跟我們分享從世俗到清淨的心情。他很像一位法鼓山的導遊,為我們介紹一位出家人的生活。謙虛的他,許多時候會以「這個齁,我也在學習……」來作為開場白;這九天演道法師對我們的呵護與關懷,讓我們每一個人都覺得溫暖。
  男眾的副總護常導法師,這九天是一個「很ㄍㄧㄣ」的人。在一開始介紹法師群時,就感覺得出來他滿冷面笑匠的;但是作為一個掌管流程的人,常導法師又不得不把臉孔板起來。不過常導法師「ㄍㄧㄣ」的程度,越到後來也就越放鬆了,每當我們delay到行程時,常常看到常導法師無奈的表情。
  一般來說,活潑的人好像和佛法是絕緣的,常導法師打破了我這個印象。
  《劍雨》裡面有一句台詞:「禪機未至,雖點亦不中」,我也被點中了一次。有一位法師在早課的時候講錯了指令,早課結束之後,他跟所有人跪拜表示懺悔。回想自己過去犯錯時,總是想說「用撐的」,等著人家沒有發現,等著人家不在意,我不敢像這位法師一樣誠實的面對自己的錯誤,至心的改過。
  真的很感謝,法師們願意放下自己的道業,把時間花在讓我們體驗出家的功德,即便是沒有參與活動的法師,他們的作息也被我們干擾了。法師們說也感謝我們讓他們可以行菩薩道,我想這就是佛法殊勝的地方,人人都利他,人人都受益。
修行生活
  從小到大,我對於繁文縟節的儀式活動好像都興趣缺缺,在營隊剛開始時,也有一點這樣的感覺。早晚課啊、梵唄啊、還有授戒典禮的預演,那些一次又一次的頂禮。
  但是有一天,我忽然發現我的妄念是梵唄的聲音,讓我有一點了解為什麼修行的生活中要有這些儀軌。在俗世中,每當自己想要專心做一件事,就總會有一些干擾的念頭出現,念書的時候想到電動,上班的時候想到網路,走在路上會瞄正妹……族繁不及備載。
  既然我們的心喜歡攀緣,那就乾脆去攀對佛法相應的緣吧!
身為一個出家人,每天我們都要薰陶自己的心識──懺悔、發願、迴向、感恩,如果只是虛應故事的念,或者根本就神遊物外了,那當然成效有限;但如果很誠心的去跟隨這些文字時,好像心真的會有所不同!
  授戒典禮時,有幾位師兄眼眶溼溼的;捨戒儀式時更有人泣不成聲(有影像存證)。我以為自己不太會感動的,沒想到捨戒後維那「卸衣」兩字一出口,也感受到一股後悔:過去六天有機會,卻沒有做好一位出家人,以後也來不及了,可惜啊……
聖嚴師父的身影
  在我們這一組分享學佛因緣時,很多人是這樣的劇情:我本來厚……接觸到了師父的一本書/一句話……買了很多師父的書……所以才會報名自覺營。
師父真的影響了很多人。
我還記得在傳燈儀式時,本來是不太相應的,後來有一件事忽然從心裡冒出來:師父在晚年時,身體狀況已經不太好,有一個活動大家本來以為他沒有辦法參加了,沒想到後來他堅持抱病出席。
  師父這麼做的理由是什麼,那個活動真的有重要到這個程度嗎?我當下的感覺是,這才是師父要傳給我們的燈。佛法不容易懂,師父的行誼,卻是人人都能感受到的。
  在法鼓山,從每一位法師身上,可以感受得到幾許師父的身影;如今這盞燈要傳給我們了,我能夠承擔這個責任嗎?別人跟我相處的時候,能夠感受到這位是「法鼓山的皈依弟子」嗎?
  這樣一想,全身都惶恐起來。
同組學佛,也是宿世因緣
  在日常生活中,學佛是有點孤獨的。一般人不了解佛法,硬要去解釋也怪怪的,這次能夠和同組的師兄們一起分享學佛的心得,真的是很開心的一件事。
晚上小組分享心得時,說的人敞開心房,聽的人真心關懷。有幾次我感覺到,除了分享者的傾訴之外,在那個禪堂的地下室中,只剩下觀音菩薩的注視與寧靜。
「富貴發心難」,除了少數極有福報的人之外,我們大部份的人都是經過了些許的挫折與傷痛,才理解「人生是苦」,才會來到法鼓山。很難想像,會有一個場合讓一群陌生人,願意分享走過挫折的歷程;也許,我們是前世的師兄弟,今生又在此處聚首吧。
山門,永遠為我們敞開
  法鼓山的生活,人人禮讓,彼此關懷,很接近人間淨土了。在寫這篇心得的時候,才不過回到俗世短短的五天,潛伏的習氣已經在蠢蠢欲動,我想未來還是需要常常回去充電一下。
常護法師說,法鼓山的山門永遠為我們敞開。過去的那九天,法鼓山是我的小世界;希望未來,世界可以是我的大法鼓山。
 演時 合十

沒有留言:

張貼留言