2013年10月28日

從「梵唄」聽見心


文/旋慮
「梵唄」是出家眾日常生活的一部份,每天醒過來的第一刻,映入耳際的便是從大殿悠揚傳入的起板。在聽到板聲結束後的第一槌鐘聲,心裡浮現的第一念即為「聞鐘聲煩惱輕,智慧長菩提生,離地獄出火坑,願成佛度眾生。唵 伽剌帝耶莎訶(三遍)」,這個隨著音聲而起的誓願是每天的第一個功課,也是開啟一天修行的強心劑。

將「梵唄融入生活」擬塑了出家修行者規律的生活模式。對僧眾而言,每日從起板、早晚課、早午齋供養、上下課搖鈴到安板,梵唄串起了一整天的生活節奏。進入僧大後,梵唄也成為生活中不斷提醒自己是「出家」身分的重要音聲。
從一年級開始,就聽到從分院實習回來的學長說:「梵唄很重要,要好好練」,這句話一直在心裡萌芽。
一日下午和學長聊到在分院實習與在大殿擔任悅眾的感覺,有什麼差別?四年級的學長說,到了分院,即使你才剛驗收,叫你上場你就要上場,雖然當下很緊張,但回過頭來看這個過程,是很珍貴的練習,因為能夠上場的機會不是常常有,就看自己怎麼把握著學習。
分院的早晚課大概十幾二十人,與大殿有僧眾及駐山義工菩薩在的感覺大不同,雖然都是「維那」(帶領大眾唱誦,負責舉腔者),一開始都本著「自己仍在學習」的心態,大眾也都有體諒包容的心,絕對的護持、全心地唱誦。雖然是這樣的認知,但是當站到悅眾位置的那一刻,不管是什麼法器,只要敲錯一音、快慢有異,都會令大眾起心動念,這個為了守護他人道業的心,的確帶給自己身心上的壓力。但隨著上場機會次數的增加,熟練度與自信心逐漸提升,便能開始調整身心的狀態,學著放鬆。
問起悅眾任期最後一場的早晚課,是否身心疲累有即刻釋放的感覺?學長說,第一次上場的確有這樣的感覺,但當發現到早晚課是出家人「本來就應該要做的事」時,便能釋懷的用平常心面對。

聽到學長的分享後,發現學習「梵唄」的過程對自己而言,的確也像是出家心態調整的練習。回想一年級不敢開口,就是把唱誦看得太過嚴重,會一直想要隨文作觀、過程中還會不時檢測自己是否生起恭敬之心,雖然把梵唄當成本分事,但卻染上太多刻意與期待,在尚未做到之前就給了自己太多壓力,急著想學會,以及恐懼自己聲音的不勝飽滿,與是否時時意念法意的思慮,都讓心影響了身體,跟著緊張起來,完全發不出聲音。但隨著演練次數的增加,對自己聲音特質的習慣,也由於認識到自己對於唱誦會感到不自在,以及仍有緊張的感覺,進一步接受自己還做不到的事實,與聲音仍會忽高忽低的不穩定現象,而死心塌地下苦工老實練習,在同學的互相勉勵與陪伴下,逐漸感受到原來「透過梵唄的開口,居然真能打開心」,其間最重要的那把鑰匙,便是「平常心」。

沒有留言:

張貼留言