部分重症患者,常會怨天尤人,甚至歸咎於業障,因此心有不平。法鼓山關懷院常健法師表示,年輕的患者通常認為沒做壞事,所以不該臥病在床;這時則會用佛法開導,老、病、死都是常態,每個生命旅程都不同,並非人人都是一帆風順直到百歲,尤其院中也有純真善良的幼童,因此不該用負面的邏輯看待生命,當應用正向的「因緣」觀,明白人生是來受報、還願。
常健法師並說,因為不瞭解生命真相,所以患者與家屬心理往往懷有恐懼、驚惶。此時法師與慰訪的學僧們,除了分享信仰的精神支持,傳授清楚、專注的念佛方法以安定身心,也會說明生命如同一棵樹,因四季而有變化,但精神則永遠存在,因此佛教將呼吸的終止稱為「往生」,象徵前往另一個生命的起點,所以生命永遠是充滿著希望,藉以協助病患和家屬學習轉念。
兩年前發現已是癌症末期的陳光明,因為信仰而讓他樂觀、自在地看待病情,他對法師們說,以前常在道場做導覽義工,所以學會運用「面對它、接受它、處理它、放下它」來看待問題;他同時分享由於常念觀世音菩薩,因此開刀時心裡很寂靜、安定,沒有任何罣礙,而他也在開刀後發願,完成到法鼓山受菩薩戒的心願,期望能因守持戒律,獲得更深的人生智慧。
文、圖:張曜鐘20131224
沒有留言:
張貼留言