2013年11月9日

用話頭,斷葛藤


文/淨璞
集體小參時,和法師訴說自己對於「想用方法卻用不上力」感到很厭煩,
法師說這是錯誤的心態,
要抱持「發現問題,可以修行了,真好!」的欣賞心面對它……

生命受衝擊時,正是起疑情的好時機,用話頭斬斷葛藤,不落人我是非,才能看見生命的核心問題。
從與身心周旋中,練習接受而鍛鍊心
幾次禪七下來,重複遇到頭昏腦脹的問題,有時昏到心力薄弱,方法使不上力。自認是業障病、因果現前,願意接受,但仍望有因緣能練習正向轉化。
此次話頭七,照著總護法師指導,觀察到自己在即將陷入意識不清之時,身體會前傾、下巴抬高,透過不斷覺察坐姿以及拜佛調心,這次禪七只有前兩天短暫時光與頭暈周旋,大部分時段都能保持清醒。雖然蠻歡喜能夠清醒,但也接受昏沉,它是很好的經驗,在練習接受、面對與處理的過程中,心不斷地被鍛鍊。
正知、菩提、初發心,修行路上步步新
禪七期間聆聽 師父開示,雖沒有逐字記錄,卻在心裡烙下深刻痕跡,感到受用的內容列舉如下:1.「用話頭應以正知見為前導」,這提醒了自己用話頭若沒有正確的觀念,是用有漏心參話頭。2.「用話頭要發菩提心:斷煩惱,度眾生。」就句話讓自己聯想到話頭就像一面鏡子,發什麼心,就呈現什麼話頭,發菩提心就是菩提話頭、發煩惱心就是煩惱話頭。3.「修行的態度不斷地回到初發心,每一步都是新的開始」,成為了自己不想用方法時的錦囊妙藥。
而總護法師的開示,則融入生命的體驗,簡單、深入、回歸禪修。法師以一個透過細膩觀察犯罪手法,而發現問題、成功破獲無數案件的小警員故事,讓禪眾體會「觀察、發現、處理」的方法也可以運用在禪修中。此外,法師並分享他攀登玉山的故事,及過去學習話頭的過程,聽了很感動也備受鼓舞,從中看到了禪修者的毅力與鍥而不捨的精神,因此當禪期中想要偷懶而不想持續用方法時,會提醒自己別半途而廢,回到初發心,持續不斷回到方法。
以欣賞心看問題,用求知心生疑情
起初用方法時頭腦清楚、身心安定,但沒什麼疑情,察覺話頭用一用怎麼變成像用默照。集體小參時,和法師訴說自己對於「想用方法卻用不上力」感到很厭煩,法師說這是錯誤的心態,要抱持「發現問題,可以修行了,真好!」的欣賞心面對它,雖然對根深蒂固改不掉的習氣有些氣餒但也不灰心,就照法師指導,練習著用欣賞心面對接受。
幾天後,再次猶豫是否要去小參?想起上次想小參,但因提不起勇氣,錯失請法因緣,這次決定不再重蹈覆轍,有問題不要悶著頭自己處理,要尋求幫助。小參時透過指導發現,原來自己缺少「想知道」的心,嘴裡告訴自己想知道,但心裡則否,偶爾激起一些想知道的心,因為是勉強出來的,所以提了就掉。但一直苦苦地追著話頭跑也不是辦法,想起總護法師說:問話頭不需急急地問,要有迴轉的時間。所以不再用力地「搧疑情」,輕輕地問:「念佛是誰?」跑遠的移情忽然回過身,反問自己:「這麼重要的問題,我為什麼不想知道?」想知道的心,慢慢升起。
輕五蘊淡煩惱,既「無我」氣什麼

在禪堂沒被打香板,想不到一出堂就被棒喝,遇到最討厭的身心覺受-被誤會。在血壓逐漸飆高的同時,提一句:「生氣的是誰?」生氣的覺受在,知道它、不管它,再提:「念佛的是誰?」話頭穿梭在情緒中,想知道的力量出現兩極,向上:「既然無我,誰在生氣?」向下:「想知道對方為什麼要這樣說?」短暫的時光心念百轉千迴,善惡上下交替。看到身心不由己,不想動怒卻起瞋心……業識茫茫啊!想起上回與同學起衝突,就是因為覺得被誤會受委屈,如今類似情景再度上演,要再輪迴下去嗎?決定不再重蹈覆轍。
自問遇到境界時,是讓自他少煩少惱、平安快樂,還是在人我是非、旁枝末節的問題中打轉?向上還是向下一著,都由自己做主。想起師父在禪期間的開示「將五蘊看輕,把煩惱看淡。」此次事件巧遇因緣得以解釋,往後若遇到無因緣澄清時,能否把五蘊看輕,將煩惱看淡?這是生命的修行功課,願意繼續接受鍛鍊。

沒有留言:

張貼留言